“肉丸比肉便宜”的門道
記者日前隨意走進上海市區某家麻辣燙店,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個大型的冷藏櫃。櫃中除了一些蔬菜和豆製品之外,肉類選項中就是以大大小小的各種丸子為主。
這家麻辣燙老闆王先生介紹,他們家的丸子品種很多,有蟹肉棒包心魚丸撒尿牛丸墨魚丸香菇貢丸魚豆腐等等,同時這些丸子類產品被消費食用的頻率也非常高。
這些名義上由各種肉類製成的丸子類,其麻辣燙售價一般是每串2元。麻辣燙小店的老闆坦言“我從農貿市場批發來的時候價格也不貴。至於這些丸子中是不是真的有蟹肉或是牛肉,並不是我關心的問題。我只關心每天能夠多賣一些。”
雖然並不願意就丸子的材質過多談論,但是王先生還是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直言,有供應商告訴過他,這些丸子中真正用於牛肉或是蟹肉製作的並不是多數,更多的丸子是用各種各樣的食品添加劑調製而成。
對此,許多麻辣燙食客都表示能夠理解,“賣這麼便宜的價格,肯定不會是蟹肉或是墨魚做的,我們也只是吃個味道而已。”一位食客的回答非常具有代表性。
業內人士為記者算賬傳統做法的肉丸成品,因為製作手法和用料等因素,價格肯定要比肉價本身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