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發展
科學的發展除受到社會政治經濟等外部環境因素影響外,其自身內部還存在著相對立的矛盾運動。這種矛盾是科學發展的內在根據,是科學發展的內在動力。科學理論和科學實驗的矛盾是科學發展的內在動力中醫學理論體繫在其發展過程中,隨著社會實踐特別是醫療實踐的發展,《黃帝內經》所構建的理論體系有的已無法解釋新的事實,出現了原有的科學理論與新的科學事實的矛盾?在社會需要的推動下,中醫學理論體系內部不斷地發生分化與綜合,於是新的理論學派和新的分支學科應運而生。中醫學理論體系就是在理論與實踐分化與綜合傳統與創新的對立統一運動中,不斷地向前發展著。
中醫理論體系的發展,是隨著中國社會文化科學技術的發展,通過歷代醫家和人民群眾在長期與疾病鬥爭的實踐中,運用相應歷史時期的先進文化科學技術成就,不斷地完善提高而發展的。因此,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發展反映了相應歷史時期的文化科學技術水平。
中國歷代醫家的貢獻
在中醫學理論發展的過程中,上自晉唐宋金元,下迄明清的許多醫家,在《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等經典著作的基礎上,在各自的臨床經驗和理論研究中,均從不同角度發展了中醫學理論體系。
魏晉隋唐時期晉·王叔和著《脈經》,豐富了脈學的基本知識和理論。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是一部針灸學專著。隋·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是一部病因病理和證候學專書。唐·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以及王燾的《外台秘要》等,集唐以前醫學之大成,從理論到臨床均有新的發展。
宋金元時期自宋以後,迄至明清,許多醫家在繼承了前人已有成就的基礎上,根據各自的實踐經驗,勇於創新,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從而使中醫學術有了新的突破和發展。各種專科和綜合性論著,層出疊見。其中,金元四大家對中醫學理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劉完素以火熱立論,力倡“六氣皆從火化”,“五志過極皆能生火”,用藥多用寒涼,火熱在表,治以辛涼甘寒,火熱在裡,則用承氣諸方,表裡俱熱,用防風通聖涼膈以兩解之,所以被稱為“寒涼派”。劉氏之火熱理論,促進了溫病學說的發展,對溫病學說的形成有深刻的影響。張從正傳河間之學,認為病由邪生,攻邪已病,主張“邪去則正安”,用汗吐下三法以攻邪,所以被稱為“攻下派”。他不僅對疾病的機理進行了深入地探討,而且擴大了汗吐下三法的應用範圍,對中醫治療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李東垣提出了“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內傷學說,治療重在升補脾陽,被稱為“補土派”。朱丹溪約1281—1358年重視相火妄動,耗傷真陰,提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論,治病以滋陰.降火為主,因此被稱為“養陰派”。金元四大家各具特色,各有創見,均從不同角度豐富和發展了中醫學,促進了中醫學理論和臨床實踐的發展。
明清時期在中醫學術發展史上,這一時期溫補學派頗為盛行,其中薛立齋孫一奎趙獻可張景岳李中梓等大抵俱重視脾腎,善於溫補。溫病學派的出現,標誌著中醫學術發展又取得了突出成就。吳又可創立了傳染病病因學的“戾氣學說”的新概念,提出了治療傳染病的較完整的學術見解,著成《溫疫論》,為溫病學說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葉天士《溫熱論》,首創衛氣營血辨證;吳鞠通《溫病條辨》,創三焦辨證;薛生白《濕熱病篇》,指出“濕熱之病,不獨與傷寒不同,且與溫病大異”;王孟英《溫熱經緯》“以軒岐仲景之文為經,葉薛諸家之辨為緯”。這些溫病學家大膽地突破了“溫病不越傷寒”的傳統觀念,創立了以Ⅱ氣營血三焦為核心的一套比較完整的溫病辨證論治的理論和方法,從而使溫病學在證因脈治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溫病學說和傷寒學說相輔相成,成為中醫治療外感熱病的兩大學說,在治療急性熱病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中藥學理論是與中醫學理論相輔而行的,其肇始於《黃帝內經》,如五味人五臟,氣味厚薄陰陽的不同作用,君臣佐使的配伍等。陶弘景又提出了相須,相使相畏相惡相反相殺之說。張元素則發展了藥物歸經和升降浮沉的理論。中醫臨床治療,以此作為指導用藥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