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的藥性有哪些?黃芪服用的注意事項?黃芪味甘,性微溫,氣薄而味濃,有補氣固表利水托毒排膿斂瘡生肌之功,對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小便不利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貧血萎黃等均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中醫認為,“氣無形,血有形。有形不能速生,必得無形之氣以生之”,因此,臨床上常將其與補血藥配伍使用,如著名的當歸補血湯,就是將有“補氣聖藥”之稱的黃芪與養血的當歸按51的比例配伍使用,常用於血虛發熱性疾病。黃芪與其他藥物配伍後,還廣泛用於臨床各種虛證及虛實夾雜諸證。
黃芪服用的注意事項
1黃芪性微溫,味甘,過用易出現“上火”症狀,如面紅心煩睡眠差咽痛血壓升高或頭暈等。使用黃芪進補,劑量要逐漸增加,邊服邊觀察有無上述表現,一旦有,則應停用或與其他藥物配伍使用;
2有手足心熱口咽乾燥腰酸腰痛潮熱盜汗失眠多夢舌紅無苔脈細數等腎陰虛表現者,須配伍養陰藥使用,如生地黃玄參麥冬玉竹等;
3有口苦口乾舌苔黃膩等濕熱表現者,須配伍清利濕熱藥,如黃連茵陳黃芩等;
4體內有熱毒熾盛表現者,如滿面通紅咽疼口苦唇舌紅絳舌苔黃燥脈滑數等,服用黃芪應慎重。5黃芪是升陽之藥,輕用可升壓,重用可降壓。治療低血壓常用補中益氣湯,其中黃芪用量不超過15克;治療氣虛痰濁型高血壓,黃芪必用至30克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