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與中國人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每至端午節之際,人們總是將艾置於家中以“避邪”,稈枯後的株體泡水熏蒸以達消毒止癢,產婦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艾草性味苦辛溫,入脾肝腎。《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於針灸。故又被稱為“醫草”,現在台灣正流行的“藥草浴”,大多就是選用艾草。
關於艾葉的性能,《本草》載“艾葉能灸百病。”《本草從新》說“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說明用艾葉作施灸材料,有通經活絡,祛除陰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等作用。現代藥理發現,艾葉揮發油含量多,1.8-桉葉素,其他有α-側柏酮倍半萜烯醇及其酯。風乾葉含礦物質10.13%,脂肪2.59%,蛋白質25.85%,以及維生素AB1B2C等。灸用艾葉,一般以越陳越好,故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說法。全草有調經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濕之效。
在兩千多年的歷史歲月中,人們每逢端午節紀念屈原的日子,除了吃粽子,手足纏五色絲線,看龍舟競渡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事情就是去郊外採集艾葉,插在門楣之上,或者戴在身上,用以祛邪,驅趕毒氣。
現代研究——艾葉的藥理作用化學成分方面發現艾葉除了含有主要成分揮發油外,還含有鞣質黃酮醇多糖微量元素及其他有機成分等。在藥理研究方面發現艾葉有抗菌抗病毒平喘鎮咳祛痰抗過敏止血和抗凝血增強免疫功能等作用。
中醫認識——艾葉的中醫功效《本草綱目》記載“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這就說明艾能灸治百病,強壯元陽,溫通經脈,驅風散寒,舒筋活絡,回陽救逆。
艾葉可以保胎嗎?
專家解讀口服可散寒止痛,和保胎關係不大
艾葉能散寒止痛溫經止血,在中醫師的指導下口服可以治療宮寒不孕月經量大妊娠期出血等病症。在房間裡熏艾,只能達到消毒淨化空氣的作用,和保胎關係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