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術,源自於希臘神話中睡神Hypnos的名字,是運用心理暗示和受術者潛意識溝通的技術,因為人類的潛意識對外來的信息的懷疑牴觸功能會減弱,因此施術者會用一些正面的催眠暗示替換受術者原有的負面信息,從而讓受術者能夠產生和原有不同的狀態。
簡單地說
催眠術是利用心理暗示進行溝通的技術。
複雜地說
催眠術是繞過表面意識而進入潛意識輸入語言或肢體語言的行為。
理論地說
催眠是心理暗示行為,施術者通過語言聲音動作眼神的心理暗示在受術者的潛意識輸入信息,改變其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受術者可以閉上眼睛,也可以不用閉上眼睛,甚至會無意識接受了催眠師的心理暗示。
現代催眠術的歷史
據歷史記載,公元1774年奧地利的麥斯麥醫生,他以“動物磁液”的心理暗示技術開創了催眠術治療的先河。
1841年英國醫生佈雷德爾出版了一本書——《神經催眠術》,在此書中他正式把心理暗示技術定名為“催眠”。
在催眠定名後的170多年歷史,催眠術最初是多應用於心理治療,但在近代的數十年間,催眠開始涉及到更多領域,比如醫學麻醉婚戀教育運動職場警務和演藝等領域.....
2012年,香港催眠學院院長莫紅波出版了一本《人人都會用的愛情催眠術》的書籍,開創了把催眠術應用於生活溝通中的先河。